嘴有三个功能:其一,吃点东西,维持生命;其二,讲话交流,沟通心灵;其三,传授知识,培育人才。
然而,教师的嘴与世界上所有人的嘴,既有共同性,也有其特殊性。尽管教师的嘴与吃开口饭的人有相同之处,可还是有很大的区别。世上的演唱家、演说家都以动听的歌声和精炼的语言,通过嘴向人们进行宣传、鼓动,但仅此而已。可教师的嘴却有着特殊的功能。
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,当教师张开嘴说话时,就有着一种让学生信服之感,更重要的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,要让学生知书达理、懂得做人。因此,从这个意义上讲,教师的嘴开口说话时要开得好。嘴在开口前要慎之又慎,千万不要乱张嘴、瞎开口。俗话又说得好:“良言一句三冬暖,恶语一言六月寒”。所以,在平时教师的“嘴”不要千人一“嘴”,万人一“腔”,否则,号脉不准,说话不当,失之毫厘,谬之千里,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,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。
假如老师找学生谈话,一张开嘴就一大套理论,少了点贴心话,缺了点幽默,学生听不进去,反而产生逆反心理。学生把老师“苦心婆心”的话当作耳边风,而老师也会慢慢失去耐心,随之师生情谊也就薄了,这怎能提高学生素质?
笔者通过30余年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实践后悟出了一条:变“苦心婆心”为“甜口婆心”。平心而论,“婆心”固然不错,但“苦口”却有不足。就是说,找学生谈话时,千万不可说大话、说空话,更不可说假话,张嘴说话一定要有针对性、要符合学生的实际,要因人而张嘴开口。这样,学生听了会信服、心服。就这一点,在文献资料有不少记载。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能言善辩的辩家说客,常常只要一席话,就能使那些刚愎自用、固执己见的君王权贵改变主意。原因何在?其中重要的一条,就是因为这些辩家说客掌握了说服人的方法,也就是了解对方的基本心理活动,使“良药”不感“苦口”,“忠言”而不“逆耳”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”的古训,用今天的话说叫以理服人、以情服人。如果我们的老师,也能深得此法,那么教育效果也就会事半功倍。如班中有一学生犯了错误,或者老毛病又来了,班主任在找其谈话时,首先总结一下他(她)在这阶段好的表现,肯定其进步,然后再指出其错误,找出其原因,分析其危害,并提出希望,指点一句,激励一言,开这张嘴,该生就会明白,老师并不只看到的是缺点、错误,仍在关心他(她)的进步,“嘴”的功能就不言自明了。而师生情谊也就会逐步加深,以情育人就会得到升华,慢慢会达到心心相印的境地。这样的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可亲、可信、可敬、可爱、可学的长者,认为老师是“智慧的化身”、“父母的化身”,师生便成了知心朋友。所以,笔者认为,老师这张“嘴”要沟通师生心灵的“桥”。
(作者单位:上海浦发中学)